「世紀帝國古樂之響: 教堂、砲塔、廣場」
- 演出時間
- 2022年03月23日(三)下午 19:00~20:00
- 演出場地
- 瑞麗堂
- 節目介紹
- 一場從古譜與手抄本考究的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古樂音樂會,再現古歐洲13-16世紀的悠悠歷史,從城堡時代到帝王時代:市集、宮廷、主座教堂、堡壘、城塔、與戰場上的史詩古樂。 雙簧與弓弦樂器,悠久的存在於人類的歷史上,簧片在唇間震動與羊腸弦摩擦所創造出來的聲響和表現力,如同人的聲音和情緒,其亙古的音色,也是貫穿人類文明軌跡的象徵。 伊斯蘭的雙簧與弦樂器在中世紀,跨越地中海逐漸西化後,在歐洲取得了市井小民的喜愛,在古歐洲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各座城市的廣場、教堂與瞭望塔上開始出現了所謂的「文藝復興管樂團」或「大聲管樂隊」,大聲管樂隊使用的管樂器有不同大小的文藝復興蕭姆管家族與文藝復興低音管,為500年前歐洲各大城市最熱門的樂團編制與形式,而”大聲”則是具有”帝王風範”與”至尊存在感”之意,這種帝王式的編制成為了古歐洲貴族大公鍾愛的隨身樂團。
- 執行單位
- 校牧室
-
微光古樂集古雙簧管團員,12歲開始學習雙簧管,啟蒙於洪千智教授。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師事劉榮義、謝宛臻教授。曾多次獲台北縣、市、全國音樂比賽第一名、新加坡亞洲明日之星第一名;2018入圍日本東京雙簧管國際大賽、2019法國興業銀行獎學金得主。
2013赴法考取巴黎市立音樂院,2015取得音樂教育文憑(DEM)並於同 年考取國立里昂高等音樂院。赴法留學期間跟隨諸多世界知名演奏家Jean-Louis Capezzali 、Jérôme Guichard、Nora Cismondi、Pascal Zamora、Patrick Beaugiraud、Antoine Torunczyk 學習。2020取得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院碩士學位,並於同年考取巴黎音樂院古樂系,師事Antoine Torunczyk巴洛克雙簧管教授。
多次客席里昂國家交響樂團、里昂國家歌劇院、波爾多國家歌劇院、里摩日歌劇院、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樂興之時管弦團;2016至2020年間為里昂室內樂團駐團團員,期間接受法國電台France 3 採訪報導及演出轉播。 -
微光古樂集團長。17歲赴奧地利格拉茲國立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先修班主修管風琴演奏,翌年就讀學士,在奧地利期間接觸了歐洲歷史文化的洗禮而進一步愛上了古樂,兩年後轉學赴瑞士巴塞爾(Basel),考進世界最早的古樂研究機構—國立巴塞爾古樂學院(Schola Cantorum Basiliensis),雙主修巴洛克管風琴與古低音管。2014年取得古低音管學士文憑,2016年取得古低音管演奏碩士,並在2018年以特優成績取得古低音管教育碩士。在歐洲期間擔任斯圖加特LaLa HoHo文藝復興古樂團基本團員,2019年在台灣任教於台灣神學院歷史管風琴。2019年與夥伴創立微光古樂集,策劃多場古樂製作,其中包含攝影與音樂相關多媒體製作,參與臺南國際音樂節等國內外音樂節製作,為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早期音樂在臺推廣之領導者。
-
微光古樂集 The Gleam藝術總監。旅居歐洲多年的日籍古小提琴家。
畢業於瑞士巴塞爾古樂院,跟隨 Leila Schayegh 教授學習。專注於巴洛克音樂,並研究中世紀古提琴到古典中提琴。求學期間,曾獲得曼紐因慈善基金會獎學金、廣島音樂獎學金。於2017年榮獲德國第18屆Biagio Marini 國際古樂室內樂大賽首獎。目前工作於亞洲與歐洲兩地,除了受邀在日本與韓國春川古樂節演出之外,平時定期於清華大學指導巴洛克樂團與課程,並與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舉辦巴洛克古樂的培訓與演出,在歐洲也繼續以首席的身份參與北德和瑞士與古樂團的音樂會與錄音。
迪雅歌.歐提茲Diego Ortiz (1510-1570): 《第一號利恰卡爾-帕沙梅左舞曲》Recerada primera
婁達讚美詩Laudario di Cortona Codex (13 century):〈凡間誕生的晨星〉,選自《13世紀義大利科托納手抄本》“Stella nuova 'n fra la gente”
約翰尼斯.契孔納Johannes Ciconia (1370-1412):《牧歌》“I cani sono fuora”
〈特洛托與薩塔雷洛舞曲〉,選自《大英博物館中世紀手抄本》Trotto and Saltarello from Manuscript British Library
薩卡利亞學士Magister.Zacharias:《敘事曲》,選自《中世紀莫德納手抄本》:Ballata “Benche Lontan” from Modena Codex
古列爾莫.艾伯瑞歐.達.佩沙羅Guglielmo Ebreo da Pesaro (1420-1484):〈愛情〉,選自《舞的藝術》“Amoroso”, from Arte di Danzare
古列爾莫.艾伯瑞歐.達.佩沙羅Guglielmo Ebreo da Pesaro (1420-1484) :〈小夥伴們〉,選自《舞蹈的藝術》“ Petit Vriens” from Arte di Danzare
奧蘭多.狄拉索Orlando de Lassus (1532-1594) :《海之星聖母》Ave Maris Stella
喬吉奧.麥涅里奧Giorgio Mainerio(1535-1582):《德國舞曲與薩塔雷洛舞曲》Tedescha e Saltatello
克勞丁.賽米西Claudin de Sermisy (1490-1562):《只要我還活著,我便會服侍為愛神》“Tant que vivray”
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與同伴的愉快時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
歐拉齊歐.維奇Orzaio Vecchi(1550-1605:《牧歌》 Madrigal-“So ben mi c’ha bon tempo”
賈柯布.凡.艾克Jacob van Eyck(1590-1657):《丑角》“Boffons”
阿德里安.維拉爾特Adrian Willaert (1490-1562):《討厭的老婦人》"Vecchie letrose"
皮埃爾.阿塔因尼昂Pierre Attaingnant (c. 1494 –1552): 《宮廷低舞、杜爾迪翁舞曲》Basse dance” La Brosse”, Tourdion
托瓦諾.阿爾伯Thoinot Arbeau(1520-1595):《"擁有我生命中的美人"帕望舞曲》Belle qui tiens ma vie
米開爾.普雷特里烏斯M ichael Praetorius(1571-1621):《西班牙舞曲》Spagnoletta、《加納利舞曲》La Canarie、《公雞的芭蕾》Ballet de coque